咨詢熱線:18681983210(微信同號)
公司郵箱:2433982298@qq.com
公司地址:陜西省西安市高新區丈八西路高科尚都摩卡3號樓1單元208室
秦始皇陵遠眺
百戲俑坑
百戲俑坑出土的青銅器
百戲俑坑的無頭陶俑
銅車馬(組圖)
兩千多年前,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從他登基那一日開始,這位橫掃六合,有著大一統夢想的帝王就開始修建他的陵寢。《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嬴政從13歲即位之初就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寢,直到50歲病死還沒有完工,秦二世又繼續修建了兩年,公元前209年農民起義逼近驪山,才被迫草草收工,整個陵園修建時間長達38年。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0年,秦始皇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掛牌向公眾開放。
一位千古帝王,用38年時間,給自己修建了陵寢,給2000多年之后的人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秦始皇陵規模之龐大,內涵之豐富,著實令人驚嘆。在系統了解秦始皇陵之前,記者和大多數人一樣,熟知的是兵馬俑,然而系統了解之后才知道,震驚世界的秦始皇陵不僅有兵馬俑,更有地上地下文物無數。這里不僅是古代勞動人民辛勤汗水和聰明智慧的多彩結晶,更是中國歷史燦爛文化的重要華章,其精湛的工藝水平,讓今天的人們都為之折服。隆冬時節,古城西安寒意深深,秦始皇陵在這個季節寒意更甚,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遺產管理部主任任浩東和李琳、李潭漪兩位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走進了秦始皇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麗山園。
秦始皇陵
中國歷史上重要的帝王陵寢
驪山,位于陜西西安臨潼區,景色優美、環境優雅。山體呈優美的弧形展開,渭水猶如潔白的飄帶從北面流過。秦始皇安眠在此,唐明皇楊貴妃的愛情發生在此,這里還是舉世震驚的“西安事變”的重要見證地。而秦始皇陵就處于驪山腳下,渭水之濱,山環水抱之中。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13歲繼承王位后,便開始修建自己的萬年吉壌——麗山(秦始皇陵),嬴政時期的歷任丞相作為整個陵園工程建設的設計者和督造者,負責秦始皇陵的建設。史書記載,陵園建設最多時征用民工超過了七十余萬人。直到公元前208年,經過38年的修建,成為歷史上第一座規模宏大、功能完善、氣勢不凡的帝王陵寢。對后世帝王陵墓的修建具有開創性的引導作用。任浩東向記者介紹,秦始皇陵是研究秦代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社會、文化的重要場所,集中反映了秦代在建筑、雕塑、冶金、裝飾、書法等方面的成就,對秦漢社會、經濟、科技、藝術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秦始皇陵1961年被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秦始皇陵保護區占地面積達45.69平方千米,其中,文物核心區占地面積2.13平方千米,文物密集區接近20平方千米。秦始皇陵布局縝密、規模宏大,具有重大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經過40多年的考古調查和發掘研究,目前已發現大小不同、內涵各具特色的各類陪葬坑、陪葬墓,出士了包括秦兵馬俑、彩繪銅車馬、百戲俑、青銅水禽等在內的重要文物5萬余件。
作為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秦始皇帝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于2010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記者注意到,如果不是那巨大的封土堆,經過綠化和整修的陵園仿佛一個郊野公園,雖然時值隆冬,但絲毫不難看出,春夏這里的郁郁蔥蔥。在秦代,秦始皇陵是因山名而叫作“麗山”,陵園也就叫麗山園。1958年,在秦始皇陵以東安溝村出土了一件容器——銅鍾,它的底部刻有“麗山園,容十二斗三升,重二鈞十三斤八兩”的銘文。后來,秦始皇陵陵區又發現了許多刻有“麗山園”銘文的文物,如“麗山園”陶瓷器蓋、“麗山莤(sù)府”陶盤及“麗山飤(sì,通“食”)官”的陶瓷器皿等。這說明,在秦代,秦始皇陵園的官方名稱叫麗山園。漢代以后,人們淡忘了它的正式名稱,慢慢地就稱它為秦始皇陵。
“事死如事生”
陵園規模及建制令人稱奇
有學者說,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陵園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咸陽的布局建造,以封土為核心,秦始皇陵建有呈“回”字形的內外兩重城垣,城垣四面設置高大的門闕,形制為三出闕,屬天子之禮。宏偉壯觀的門闕和寢殿建筑群,以及眾多陪葬墓、陪葬坑,一起構成地上、地下秦始皇陵的完整形態,而這種形態,顯然模仿的是秦都咸陽的宮殿和都城格局。不過眾所周知,出于保護文物的目的,秦始皇陵并沒有發掘,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不會發掘。
目前已建成9901遺址展示廳、0006遺址展示廳以及銅車馬博物館,其中9901遺址展示廳和0006遺址展示廳于2011年9月對外試開放,銅車馬博物館已在2021年9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
任浩東告訴記者,考古專家經過多年勘探,發現陵園布局的突出特征是圍繞著一個核心,兩條軸線,內、中、外三個層面布局。一個核心就是秦始皇帝的陵墓,兩條軸線包括一條南北向軸線和一條東西向軸線,南北向軸線以秦始皇陵封土為中心向南北延伸,通過內外城墻上的南、北門形成一條南北向軸線,東西向軸線是以秦始皇封土為中心,向東西伸展,通過內外城墻上的東門、西門、司馬道等構成一條東西向軸線;三個層面,內層指內城以內的區域,中層為內外城之間的區域,外層為外城以外的區域。
內城中部有一條東西向隔墻,將內城分為南區和北區,陵墓封土就位于內城的南區。圍繞陵墓封土有兩處重要陪葬坑,一處在封土正西側,那里出土了兩乘青銅車馬,就是舉世震驚的銅車馬;另一處是封土西南側約50米處的陪葬坑,考古編號K0006,那里出土頭戴長冠的袖手俑和御手俑共12件,可辨認馬骨24具,以及木車殘具一處。關于這處陪葬坑的命名,學術界尚有爭議。
除了銅車馬博物館和0006遺址展示大廳,麗山園內向游客開放的遺址展示廳還有9901遺址展示廳。李琳告訴記者,該遺址出土青銅鼎一件,陶俑三十余件,大多數陶俑僅穿小短裙,其余部位裸露,專家考證,這應是秦代娛樂文化生活的反映。
整個麗山園最顯眼的就是高大的封土,封土位于內城的南半部,從封土北邊沿中部側量高約51.3米。封土下便是地宮,是安放秦始皇帝棺槨的地方。在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秦始皇陵以水銀代替水表示江河大海,而專家們也驚奇地發現,在封土的中心有一個面積約12000平米的強汞異常區,推測是地宮中人工埋藏的水銀揮發而殘留在封土中的。
震驚世界的發現
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兵馬俑
秦始皇陵周圍,有無數大大小小的陪葬坑,然而最知名的就是兵馬俑。秦始皇用幾十年修建了龐大的地下宮殿和陵寢,還原了他的帝國軍隊,他大概永遠不會想到,兩千年后,最先與后人見面的會是他的地下軍團。
兵馬俑坑的發現是在一次機緣巧合下。1974年3月,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抗旱打井的時候,無意中挖出大量陶片及青銅兵器,后經過考古工作者的挖掘,才揭開了埋葬于地下2000多年的寶藏——兵馬俑坑。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在已發掘的三座兵馬俑坑中,一號坑是規模最大的。展現的是秦代的戰車和步兵軍陣。二號坑是一個由多兵種混編的聯合軍陣,包括有步兵、車兵、騎兵和弩兵,1994年10月以“邊發掘、邊展示”的形式對外開放。三號坑位于一號坑西端北側面積520平方米,經專家推斷,認為是統帥一、二號軍陣的指揮部古稱“軍幕”。三號坑共出土一乘木質戰車,68件陶俑以及34件武器。
兵馬俑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出土文物達萬件之多。俑坑內共埋藏有陶俑、陶馬約8000件,木質戰車百余乘,儼然2000年前龐大的地下軍團。坑內埋藏大量與真人真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繪兵馬俑和當時實戰使用的各種兵器。秦兵馬俑皆仿真人、真馬制成。陶俑身高1.75米到1.95米,多按秦軍將士的形象塑造,體格魁梧,體態勻稱。陶俑又按兵種的不同分為步兵俑、騎兵俑、車兵俑、弓弩手俑、將軍俑等。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墻,兵馬俑排列在墻間空檔的過洞中。其場面宏大,隊列整齊,威風凜凜,展現了秦軍的編制、武器裝備和古代戰爭的陣法。
這批兵馬俑在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作,藝術手法細膩、明快。陶俑身材高大,裝束、形態都不一樣。光是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臉部的表情更是神態各異。從它們的裝束、表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體現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藝水平。
兵馬俑坑內還出土有數以萬計的青銅兵器,包括劍、矛、戟、鈹、戈、彎刀以及弩機、箭鏃等。雖埋于地下2000多年,依然鋒刃銳利,光亮如新,被視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跡。這里就不得不提到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封土西側約20米的一座陪葬坑內,發掘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這組彩繪銅車馬是20世紀考古史上發現的結構最復雜、形體最大的古代青銅器。其中一號銅車馬為雙輪、單轅、駟馬系駕,它重現了秦始皇銅車馬鑾駕出巡的真實面貌,被譽為“青銅之冠”。其巨大的青銅造型創造了古代冶金鑄造史的奇跡,不僅再現了秦始皇帝鑾駕的風采,而且展示了古代車馬的系駕關系和古人巧奪天工的工藝技巧,其歷史價值、科技價值、藝術價值不可估量。
因年代久遠,兩乘車出土時破碎成3000多片,經過近8年精心修復,正式陳列展出。兩乘彩繪銅車馬此前在位于秦兵馬俑博物館的“秦始皇帝陵文物陳列廳”內對外展出,2021年5月,銅車馬被運抵麗山園內新落成的秦始皇帝陵銅車馬博物館展出,李潭漪告訴記者,新的銅車馬博物館可以解決現有展廳狹小的問題,有效緩解銅車馬展廳的觀眾擁堵,更好的體現銅車馬的重要價值。
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秦始皇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2010年,秦始皇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向公眾開放。陵園的范圍大小是指秦始皇陵外城垣向外擴大20米以內的范圍,南北長約2250米,東西寬約1025米,占地2.26平方千米,也就是陵區內用青灰色的圍墻圈起來的范圍。陵園發現內外兩重城墻遺址,為保護夯土城垣,展示昔日綿延、壯觀的城垣墻體,2017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啟動內城垣標識展示工程,對城遺址采用“整體低墻垣,局部高墻垣”的地面標識展示。城垣遺址僅存于地下的,采“低墻垣”展示,用夯土標識城垣;地上尚留存墻垣遺址的,采用“高墻垣”展示,在遺址頂部和城垣斷面,覆蓋200一500毫米厚的素土,并種植狗牙根草,使游客在參觀秦始皇陵時可直觀看到陵園內的城垣。
任浩東向記者介紹,按照“一院多館”的發展思路,秦始皇帝陵園內將逐步構建起一個整體展示秦王朝風貌的公共展覽體系,使其成為內容豐富的社會教育場所及環境優美的公眾休閑場所。遺址公園的宗旨是始終把文物保護放在第一位,強調文物遺址本體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加強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又兼具公園休閑、旅游、生態環境的功能,使綠化面積不少于遺址公園總面積的90%。園內以原有的石檀、柿子樹為基礎,規劃性地栽種一些喬木、灌木以及花草等淺根系植物,形成條塊綠化區域,使之成為集考古勘探、文物保護、科學研究、遺址展示、參觀游覽為一體的綜合性遺址公園。“通過對秦始皇帝陵大遺址的保護、展示和利用、我們將擔負起存續歷史文化遺產的社會責任,為公眾提供一個富有代表性的公共文化空間。
到2025年,對標創建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博物館’,深化改革發展,形成大遺址保護利用示范樣板,‘一院多館’空間格局凸顯,考古闡釋、科學研究、綜合管理、公眾服務和文物管護能力全面提升,在博物館發展、文物科技保護平臺搭建、大遺址保護利用、對外交流合作、保護管理團隊構建方面精準發力,融合發展,創新轉化,在推動博物院高質量發展、全面實現世界一流的道路上邁出鏗鏘步伐,成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中的強勁核心,成為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有力推動者。展望 2035 年,秦始皇陵保護展示利用格局更加鞏固、體系更加完善,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得到全面闡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全面建成,實現保護管理現代化,展示利用系統化,在大遺址保護利用方面引領示范全國;遺址博物館空間設施更加優化,展陳傳播多樣化、科技化、專業化,高質量守護中華文明標識,匯聚發展動能。”
文/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靜 圖/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尚洪濤